新冠战“疫”的“心”药——中国心理学人在行动

时间:2020/04/24 17:21:03

新冠战“疫”的“心”药——中国心理学人在行动


今年春节假期也许是很多中国人有生以来过得最长的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国各地的街巷空旷无人,亿万国人自觉响应号召居家隔离,企事业单位的复工日期一再推迟,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也延期开学。而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抗击疫情的一线,其他众多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在努力做好相应的配套以及后勤保障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心理学人在疫情期间及时作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在线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服务,非常值得称道。

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从1月开始逐渐向全国蔓延并持续发展,这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很多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应激反应。比如,发热门诊或住院隔离患者因担心治疗效果而感到莫名地焦虑、恐惧、孤独或绝望等;一线医务人员曾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疲劳紧张,濒临耗竭崩溃;即使普通民众也因惊慌、无助而出现了疑虑、担忧和愤怒等情绪反应,还有民众出现过度刷屏、疯狂囤积药品和口罩等异常行为;就算现在气温逐渐升高,企事业单位开始陆续计划或安排复工,有部分人还是表现出过激的反应。甚至有专家预测,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将出现在疫情结束之后。

一、疫情期间中国心理学人的行动

针对广大民众出现的各类情绪反应甚至应激反应,中国心理学人在第一时间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开展了行动,以期帮助国家精准施策,帮助民众科学防疫。

1

国家卫健委接连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等《通知》并做了相应的解读;国务院办公厅也转发了三部委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国家宏观层面给出顶层设计和指导意见,为疫情期间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依据

2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联合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心理援助服务指南》;其他学会、协会、分会以及各大院校的心理学院/系也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有关疫情防控的倡议书、心理应对系列视频、志愿者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程等。号召心理学人积极行动起来,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切实的心理援助(以我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携手相关单位开设的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培训为例,截止226日,累计自组织培训场次60次,其他会议场次420次;累计总培训时长分钟87.6小时,总培训人次320187人)。

3

全国各地部分医疗机构、高校及心理学会/协会等专业机构或团体以及公益组织等分别开通了上百条心理援助热线或者新增了线上心理援助/自助平台,为受疫情影响的普通民众和一线医务工作者开展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服务,向有需求的人群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暖心又免费陪伴与守护(以我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携手相关单位开设的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热线为例,截止到22624时,累计共接打来电3023次。以女性来电者居多;主诉问题中以焦虑情绪所占比例最高)。

由于本次疫情的传染性很强,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面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5G技术的出现,便利了以远程在线的方式开展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的开展,甚至通过在线心理自助干预系统实现部分心理问题的自助解决。

4

一些心理学的相关单位/机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分别开设了专栏或通过互联网媒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科普心理防疫抗疫的文章、知识和方法;甚至通过线上直播和问答互动的方式,为家无法出门的各类民众普及疫情期间的心理防护、自助疏导和救助调适知识。几十本有关疫情防控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也相继出版或迅速发布,以电子书的形式免费提供给公众阅读。还有几十项针对不同人群的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开展;通过这些调查,可以及时获取疫情期间不同人群的心理应激状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撰文向国家有关健康管理部门进言献策,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几点局限

由于此次疫情的特殊性,我们既无法派出心理志愿者前往疫情严重的地区,即使在非疫区开展面对面的心理援助也不现实的情况下,这些年远程网络在线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当前的在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援助服务和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但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暂时采取的一种最佳补充措施,还不能完全寄托于此类方式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因为:

首先,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面对面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等)的效果是最好的,当前在线服务的综合运用效果到底怎么样,其实是还有待研究的;另外,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类似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以及各种计算机技术(包括虚拟技术)发展的支持。

其次,借助于当前先进的网络和智能技术确实高效率地服务到了部分人群,但他们都是处于经济发达、通信便利地方以及家里原先就已经拥有相关设备和网络的人群;而那些偏远地区、通讯不便的地方以及家里没有网络甚至连智能手机都没有的家庭,想要获得类似线上心理服务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另外,目前采取的服务方式更多是一对一的形式,但人作为群居性物种,现在其实更需要团体性活动,线上团体心理辅导或干预是否可行?如何更好地实现?效果是否与线下一样?也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三,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严防严控的情形下,与新闻媒体有关的舆论影响着我们去关注并投入更多的资源支持或服务某一类人群,然而,不一定关爱到所有需要支持或服务的人群。比如,当前医务人员是最受关注的群体(他/她们被公认为当代最可敬的人并且也值得被多多关注),但原来在医院的那些护工们的心理状况是否也得到了重视呢?同样在一线的环卫工人的内心需求是否也有人关心呢?还有,原来流落街头的那些人现在去哪里了?他们现在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得到了救助呢?

所以说,当前在线心理教育、援助和干预的综合运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了我们眼下一部分的紧急需求,也为我国今后突发类似事件的应急干预提供了新思路。但在当下的实践过程中,不妨也同步推进相关的研究,以便查漏补缺,提炼出更合适的应用体系或干预模式。

三、特殊时期的个体如何调整心态

在当前这个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居家隔离的特殊时期,没办法进行团体活动或援助的情况下,特别需要从个人层面提升有关疫情影响的认识,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首先,针对在疫情期间大家之所以会出现各类异常情绪或行为,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些异常情绪或行为其实是我们当下应对危机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但我们现在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改善它们。值得强调的是,当前我们真正担心的其实不是疫情的严重性,而是疫情的不可控性和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因为与以往相比,本次疫情的最大特点是传播的隐蔽性,加上当前医学领域对新冠病毒也缺乏的深入了解,它带给民众的心理影响必定会很大——有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我们人类最害怕的是未知与不确定。

其次,眼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心态,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1

行动起来。人类祖先是靠而不是靠歇、宅、养活下来的,经过几千年的进化选择,行动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遗传基因,所以,当我们不得已被在家时出现了各种不适。伏尔泰有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实际上,积极的心理体验也源于运动。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运动可以让我们产生如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等愉悦的激素,而恰恰是这些激素改善了我们的心境,让我们变得更开心。

当然,除了让我们的身体适时起来,还要让我们的思维也起来。尤其是当前我们的身体被隔离之际,可以通过让我们无限的思维和想象行动起来帮助我们超越有限的空间。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打破隔离,跟亲人、朋友以及其他社会人士互相交流;也可以做一些专业的练习。心理学研究发现,通过何种方式(冥想、打坐、太极等)进入专念状态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进入到一种安定的、安静的状态。我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也发现,在这种思想的运动、安静的练习结束以后,所产生的活力和行动力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2

自我效能感来克服无助感。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无助感其实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我们有想法要去做点什么,但又没有办法做到,甚至对要去做什么都有一点恐惧,就意味着我们产生无力感。宾州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将这类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感,并认为所有的无助感都是后天习得的,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慢慢产生的一种乏力感。

既然无助感是后天学习到的一种体会,它也就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来加以改变。比如,可以先做一件小事情,在完成小事情产生快乐体验的基础上,会意识到自己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即使我们不能出门,但并不表示我们现在不能跟朋友联系、不能从网上买来菜做饭、不能学习了解防控疫情的知识)。接着,我们可以通过向外界展示自己、倾诉自己的想法去获得支持、关爱和欣赏,或者通过尝新、试新、探新,逐渐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之后,我们就可以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3

追求意义感。以前我们总以为意义是一种空虚的、抽象的、远大的概念,但我们现在发现,意义感是能够被创造、想象、体悟出来的。我们人与动物很不一样的一个方面,在于人是可以感受、想象、创造出有价值的意义感。创造意义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但对平凡生活意义的理解不一样便成了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比如,在有人对居家半个月不让出门开始有意见时,有人表示:终于到了宅在家里也能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了。这就反映了一种不一样的积极心态。作者能够从在家里想出爱国主义的意义,他一定也是个积极、快乐的人。

通过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不但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和生理需要,以及无聊或无感的生活,而且在现阶段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很重要。

当然,无论采用何种(个体还是团体)心理服务方式,只有个人层面对相关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产生了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才可以说是有了效果。同样,关于心态的调整方法,关键也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行。

最后,新冠疫情当前,无人可以置身事外,所以大家都在各尽其责。相对于国外应对疫情的表现,新世纪的这场全国同心协力的战,让我们对举国上下共克时艰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样非常值得称赞的是这次中国心理学人的快速反应,几乎与疫情的暴发同步开展工作。另外,本次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直接看到了广大民众和战一线对心理服务的极大需求和心理工作者的全力投入;而且提醒我们个人,既需要懂得向助人者寻求帮助,也需要学会自助,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助心法当然就更好了。自助的我们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更能够更多地帮助他人。


地址:辽宁省沈抚示范区滨河路东段1号邮编:113122 辽ICP备 15004273号

Baidu
map